言及湘西茶,人们多想到的是保靖*金茶、古丈毛尖和永顺莓茶。
今年清明前后,突然冒出了一种泸溪白茶,价格还不便宜,每斤好茶卖到了三千元。
据说,就是一般般的泸溪白茶,每斤也要一千八百元,而且还供不应求。
这让人感到惊奇。
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,前不久,我和湘西州委原常委、宣传部长田景安,应在长沙工作的泸溪籍老板唐级刚之邀,去现场看了看。
泸溪白茶的故乡在兴隆场镇。
兴隆场在泸溪西南部,过去叫四都坪,清代为“屯仓”之地。
一七九七年,乾嘉苗民起义被镇压后,为防止战乱,清廷在这里修建了城堡,久而久之,随着交易频繁,城堡日趋兴旺。
一八O二年,当地官员正式确定每月农历逢一、六为赶集日,并取名兴隆场。
兴隆场,生意兴隆,场合大,两百一十八年过去了,赶场的时日一直未变,集市至今热热闹闹。
不过,准确地说,泸溪白茶主要集中在密灯村。密密麻麻的“密”,打着灯笼的“灯”。
打着灯笼干什么?唱戏。
唱戏的都是当地农民,除了传统的节日和婚嫁寿庆外,人们大多是白天干活晚上唱戏,打着灯笼唱。
大红灯笼挂,铿锵鼓点敲,清脆念白出,喧闹的人群霎时静了下下来,很快,舞台里三层外三层都围满了人。
密灯人多姓唐,有自己的“草台班子”,几代人都在唱,也有些年头了,唱的多是阳戏和彩灯戏。
阳戏是中国武陵山区的流行民间戏,形成于清朝嘉庆与道光年间,戏名来历有两种说法。
一种认为是农民种阳春人演的戏,演员主要是农民,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,所以叫阳戏。
一种认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,傩戏是为了娱乐鬼神,故名阴戏。
阳戏也有酬神还愿内容,但主要是娱人和纳吉,故称阳戏。
阳戏多反映乡民俗事、劳动生活、男女恋情、神鬼妖狐和历史故事等内容,唱词道白辞语质朴,通俗易懂。
阳戏的演员整容较大,一般角色要十人左右。彩灯戏则小得多,两个人就可以了,一旦一丑,拿着扇子,边唱边舞,悠哉乐哉。
如果要装点舞台氛围,彩灯戏也需要增加一些人手,除了操作乐器的外,多在十二人左右。
舞台上,女角右手托灯,左手叉腰,男角双手举花伞护立左右,乐器响起,表演以队形变换为主。
女人们手中的花灯,多由伞状、球状、瓶状组成,也有做成鱼、虾、鸟、兽状的,灯脚高低不平,也有不做灯脚的。
灯内有一支点燃的蜡烛,过去也用过煤油和桐油,灯外用透明的五色纸糊裱。
有脚的灯,表演时,人多拿着高低旋转,无脚灯行走时多提着,表演时就端在手中。
每舞到一处,手举花伞的男人们便开腔了:“彩灯玩到贵地来,恭贺老乡大门开,一来喜来二来财,喜鹊飞上屋檐台。”
密灯人家家都有演员,无论是阳戏还是彩灯戏,几乎每个男女从小都会哼上几句。
要知道在过去,农忙过后,密灯人洗脚上岸,走乡串寨去唱戏,还是一项重要的收入。
唐荣芬从小就听着爷爷哼的戏曲长大,在外面打工的那段日子,有时觉得寂寞,便哼那么几句,哼着哼着,寂寞便消失了。
不过,自从三年前的秋天爷爷去世后,唐荣芬就不哼了,回到密灯村,他常常在田间地头漫步,常常静静地发呆。
一九八五年出生的唐荣芬,三年前,在两三千人的密灯村,几乎鲜为人知。
在村民们眼中,他和当地大多数年轻人一样,只不过是个在外谋生的打工者,没有什么值得人